刘斌,男,42岁,1996年~2000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毕业即就职于上海金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部设计中心高级架构师,上海市技防专家。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安全技术防范、智能建筑等相关领域的咨询、设计、工程、技术监管和指导工作。曾担任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等多项上海市标志性建筑(群)的专家指导组成员。曾多次参与由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组织的标准宣贯教材的编撰、宣讲工作。曾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技防专家”荣誉称号。
前言
依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自2017年开始陆续制定、颁布了关于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2018~2020年3年行动计划及后续可持续性发展的纲要,全面实现智慧城市、全面完成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实现智能化安防设施全覆盖的目标。笔者亲历了各相关规范、标准的社会面宣贯过程,谨以此文对智能安防作介绍和浅析,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的构成和应用,本文系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概念
定义
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技防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具有智能功能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实时电子巡检系统、其他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以及智能安全保障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组合或集成的智能电子系统或网络。
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安防理念,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与传统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有别于”,而是将之融合,使之“智能”,采用纵深式的防护方式,基于安全技术防范的客体个性,整合客体的建筑形态及构成类型,人员车辆的通行方式及活动区间,管控物品的防护方式及防护类型,由外至内进行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集成并构建出包括了客体所有安全类需求的内涵和外延的智能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主旨
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主旨在于:“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扁平管理,高效处置”。
Ø 感知泛在:任何感知装置都可以是感知手段,包括摄像机、入侵探测器、门禁控制装置、消防烟感、各类物联网传感装置等,通过这些感知设备,感知关注出入防护体系范围的“人、车、物”,比如人脸、人员行为、车牌、车辆特征、物品特征、人车物的位移、电子产品的运行状况等,并将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规整和汇总。
Ø 研判多维:感知端所采集的信息均可以用来研究,实现多维化的研判,比如地下停车库充电桩处的烟感报警时,可通过对应联动的摄像机研判报警部位是否有人员受困,研判哪些部位的门禁应打开实现紧急逃生功能等。
Ø 扁平管理:将安全管理流程扁平化,一旦有事件发生,系统依据研判结果自动推送相关处置信息和预案并发送给直接处置者,即第一时间选择最直接、最合适的处置者携带最合理的处置装置,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处置并反馈处置结果,处置流程和反向追溯均应条线清晰,实现指挥、调度和处置的集约和高效。
高效处置:系统取代了人力,自主实现“看、听、想”的功能来发现问题,研判结果,将安保人员从事件的发现者转型为事件的处置者,解决传统安防方式中人眼、人耳、人脑处于临界点时“漏看、漏听、没想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系统组成
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由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智能安全保障系统等组成。系统采用智能模组控制,根据对防范区域的人员、车辆、物品等进行感知、探测,自动运行、调用、提示智能的管控模组和情景模组,以实现系统对确定事件的自动认证、快速识别、入侵报警等主动精准应用,对非确定事件的自动触发、主动发现、联动控制等被动精准监控。
应用组成
智能安防系统应包括本地智能应用和联网智能应用2个部分。
Ø 本地智能应用包括各安防子系统本地独立应用、各安防子系统本地联动应用、安防系统本地集成应用、防护区域/防护目标本地智能应用、防护区域/防护目标本地数据采集、系统运行状态本地数据采集(含前端设备信息及地理信息属性标注)等。
Ø 联网智能应用包括实有人口日常管理、服务人员日常管理、重点人群管控管理、重点管控人员数据采集、人脸抓拍比对应用、人脸抓拍数据采集、车辆牌照数据采集、危险物品日常管理、阻车路障运行管理、智能分析系统管理、技防设备监督管理应用等。
基本功能
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的各安防子系统,分为独立运行系统互补运行系统两类:
Ø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实时电子巡检系统以及智能安全保障系统为独立运行系统,仅提供自身的感知、探测及数据采集,并实现有效的识别认证、入侵报警、联动控制、管理监控等应用;
Ø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其他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为互补运行系统,除提供自身的感知、探测及数据采集,并实现有效的识别认证、入侵报警、联动控制、管理监控等应用外,还应能接收响应其他安防系统的联动需求。
智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感知、探测、数据采集的内容和功能包括:
Ø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视频监控图像、音频数据采集、人脸抓拍数据采集、车牌抓拍数据采集、实时视频智能分析;
Ø 出入口控制系统:人脸抓拍比对认证、识读装置比对认证;
Ø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车辆牌照比对认证;
Ø 其他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阻车路障运行状态探测;
Ø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主动入侵探测、被动入侵探测及紧急报警;
Ø 实时电子巡检系统:保安在岗人员身份验证、在线式采集识读等;
Ø 其他可用于安防系统的电子产品:具有RFID、GPS、蓝牙、WIFI、Zigbee、LoRa等无线感知探测特征,可实现人员、车辆、物品、环境等的感知、探测
应用要点
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有别于”传统基础安防的设计,除秉承传统基础安防的防范理念外,更多的是基于以人(车、物)为本,结合安防体系所在客体的应用行业、应用场景、应用模式及值守人员、值守方式等而作出的专门性设计,在此有必要先厘清一些概念,以期实现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从而实现受控客体标靶的精准。
不仅仅是人脸
智能安防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应用了识别技术,识别技术的感知端,最为直观的就是通过摄录装置对受控客体进行摄取,通常为摄像机,包括了人脸摄取、人员摄取、车辆摄取、物体状况摄取等,智能安防系统首先是摄取,继而是分析,最后是识别出或研判出被摄取的客体的结果,其内涵相当丰富和复杂,而不是仅仅以人脸技术作为其唯一衡量准绳,也就是说,人脸技术只是智能安防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当然,单就识别或研判出的相应结果而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智能安防系统的核心是应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感知所采集到的数据,经过集成、整合、分析、研判,形成结果,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推送至各安防子系统或人员,各安防子系统或人员依据研判结果执行对应的处置流程,最后由各安防子系统或处置人员将处置结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反馈至研判的核心,因此智能安防的应用是一个基于海量的信息分析的双向、智能的流程,相对传统安防通过人脑进行判断、分析、调度、指挥的具有有限性的处置方式和特点,是有着本质区别。
人脸抓拍和人脸识别
智能安防系统关注的客体是人、车、物以及其运行或移动轨迹所带来的研判结果,是以人、车、物作为主动的行为方,所以作为前端感知的安防子系统,其功能和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人脸抓拍是监控系统实现的功能,对人而言具有被动性,即人员经过人脸抓拍摄像机覆盖的范围时,“被动地”被抓拍摄像机抓拍到人员的面部特征;
人脸识别主要是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了门禁通道控制和访客/人员人像身份采集,人员作人证合一比对或需要进入某个受控门体而作的主动验证时,需要人员将面部主动给到对应的设备进行人像采集,所以是主动性的行为。
因此,在智能安防设计时,应先搞清楚客体的“主动”或“被动”性,才能采用正确、适宜的方式实现功能。例如,监控系统中的人脸抓拍功能可以抓拍识别出授权人员,从而联动门禁系统进行门禁的开启,但当抓拍画面中既有授权人员,又有非授权人员时,门禁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用识读设备(人脸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卡识别等)作为门禁管理的感知端,需要开门进入的人员“刷脸”或“指纹识别”或刷卡进行主动的识别行为,而场景中的人脸抓拍摄像机如果只抓到授权人员的脸,那么则研判此次的进入是合法的,记录备查即可;如果有非授权人员也在场景中并有跟门行为,则系统则研判此次进入行为具有危险性,同时系统将非授权人员的面部特征进行抓拍并推送至保安等值守人员,对跟门行为进行阻止。
人脸库互通
在智能安防系统中,不同的安防子系统会有自己的人脸库,例如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访客登记系统等。在实际操作中,各安防子系统为非同一品牌的概率非常之高,也就是说各安防子系统人脸库开发的方式、数据库的结构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系统之间的人脸库打通也就成了智能安防系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智能联动、智能应用、数据清洗等首要条件,人脸库不通,互相之间无法作“同一认定”,“智能”就变成了“看上去很美”的纸上谈兵,也就根本不存在智能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智能数据集成服务设备”完成。假如我们把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访客登记系统的人脸库看作是“汉语”、“英语”、“法语”,互相之间都听不懂,如果各自去学习另外两方的语言(也就是数据库对接的开发),可能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智能数据集成服务设备”此时就充当了翻译的角色,大家都对着“智能数据集成服务设备”“说话”(推送人脸图片),由“智能数据集成服务设备”将之翻译成另外两方能“听懂”的语言,从而实现互相之间的“交流”,这样,人脸库就被“打通”了。
应用场景
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关注的是受控客体的应用场景,即应根据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智能产品实现重点部位的智能安全防范、数据采集清洗及推送功能。
例如,小区有人值守的门卫室所设置的人员身份数据采集装置,应适应小区出入口7*24不间断工作的场景要求,因此此处的人员身份数据采集装置适宜采用基于Linux系统的嵌入式设备而不适宜使用基于Windows系统的非嵌入式设备,而基于Windows系统的非嵌入式设备却比较适用于如信访接待处之类非7*24不间断工作的场景。
又如,设计住宅小区人脸抓拍重点关注的不是经常出现的人群,而是偶尔出现的人群,设计商场人脸抓拍重点关注的不是偶尔出现的人群,而是经常出现的人群,因此其进行数据清洗和信息推送的原则是截然相反的。
同时,也不是说所有智能安防管理的客体在任何项目中都有,而是要考虑依据受控客体的实际场景及应用情况进行判别和设计。比如,比如住宅小区如果是人车分流的,地面不能停放机动车,那么设置消防占到联动报警功能也没有实际意义;再比如没有保安巡检的场所,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巡逻,通过摄像机的定时自动视频巡逻功能实现巡检功能等。
结束语
智能安防系统是依托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综合型安全防范的生态圈。
智能安防的集成应用不仅是静态数据、动态数据的集中展现,还具有智能显示触发事件、智能模组控制、实时信息显示、关联信息检索及信息查阅、智能统计、导出报表等功能。
智能安防系统不是简单的系统堆砌,而是实现了对监控系统的智能主动操作,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实时巡检的智能联动显示,自动研判静态数据、动态数据中的异常,自动调用管控模组和情景模组,提供操作人员获取或直接取得多维研判的相关信息,通过推送等应用,将业务的提醒、跟踪、落实等应用形成闭环。
目前而言,智能安防系统的技术、应用等正越趋成熟,如何正确、有效地去使用它,充分发挥智能安防系统的潜力将是下一步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